手机版

西安圈是指什么,为何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西安都市圈”概念和规划备受关注的同时,这个“大圈”中的“小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是近年来重大规划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低调存在。


伴随着近日陕西两会的推进,我们也观察到,省政协常委、万科西北区域事业集团首席执行官郭继勋的建议,就是提出围绕这个“小圈”,以盘活社区闲置及低效资产,建立新型服务性社区。


政协委员的建议往往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基层实际、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推动相关问题解决,更对民生建设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作为地产行业的“老兵”,这份结合自身行业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所给出的建议,亮点颇多,而建议背后的行动,已经成为西安特大城市发展转型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荣耀西安网拍摄团队



XI'AN

如何激活“城市细胞”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即以社区为创建单元,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以社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左右的距离,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由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2021年,商务部联合多部门连发两文,提出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将便民生活服务圈打造成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大平台和载体。


落实到省市,陕西在《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中,明确在各市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居民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西安市作为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也印发《西安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推出一批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从中央到地方,均在推动生活圈的建立,相较于都市圈战略中关于产业、交通的大动作,其实生活圈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更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另一方面,相较于更注重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的都市圈,生活圈将社区这一“城市细胞”视为主体,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将工作、居住、生活、休闲等功能在社区层面融合起来,有利于激活“城市细胞”,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更好适应未来城市多元化需求,为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供来自基层社会的深厚基础和支撑力量。


而如何融合,如何激活,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郭继勋委员所提的建议就是抓住社区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所谓社区闲置资源,就是近些年开发商为新建小区所配套不少社区用房,因为不会用,不知道怎么用,或者低效用,导致居民明明可以就近消费,享受便捷服务,却因闲置而跑出老远。


省政协常委、万科西北区域事业集团首席执行官郭继勋


为此郭继勋委员给出三个方向:


①让社区配套用房“结构更优、功能更全”,简单来说,就是做社区群众需求的,如包含文化、活动、托育、保健等需求的一站式服务中心,或社区食堂;


②让闲置及低效资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即是拓展多方渠道,探索多种合作方式,应用其用;


③让社区服务“日间不休息、夜间不打烊”,抓住年轻人的生活需求,挖掘“夜经济”潜力,做“24小时+”的服务,打造更多消费场景,做到便民性。


我们关注到,他的建议有着自身实践的印证。去年万科在浐灞印象城实践了“15min便民圈”理念的社区商业,并在二层设置与地方街道办共同筹建和运营的社区服务中心,也在其他项目尝试生活全场景社区商业的建设。


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建议提案,的确对西安推广建设生活圈,有着不小的参考价值。


万科在浐灞印象城实践

“15min便民圈”理念的社区商业



XI'AN

“一圈一策” 去做居民所需求的


郭继勋委员建议中的三点方向结合盘活社区闲置资源的主题,对“生活圈”的建设给出了根本性且接地气的建议,而建议背后所起到的影响同样深远。


如果说大型购物综合体好比城市商业的“主动脉”,那社区商业则一定是那一根根的“毛细血管”。


郭继勋委员建议提案中,对于社区商业的推动力颇足。实际上,当下,随着消费者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社区商业也需要采用新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从而迎合不断增长的社区消费需求。


除了超市、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业态,也在尝试儿童、娱乐、诊所、宠物服务等业态,满足消费者的各类消费需求。或者是增添社区文化,在空闲场地举办各类活动,吸引周边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也提高了顾客的粘性,为社区商业带来稳定的客流,挖掘了社区夜间经济增长空间,激发社区商业的活力和潜力。


可以观察到,西安当下,不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思路就是围绕在补足社区商业的短板上。


当然,对于社区居民来说,闲置的社区空间被利用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所运营的业务并非大众所需,则免不了重回“闲置”的命运。


“一圈一策”,结合自身区域特点,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需,才是打造生活圈首要考量的标准。以作为全国最早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的城市之一上海为例。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案例

杨浦区“阳普邻里”菜场更新项目

图片来源:上海资源规划


上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建议征集会、居民访谈等等形式,就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深度调研并采取对应措施去落实。


在现代化配套足、教育商业资源集聚的徐汇区,所在街道给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核心设施是,包含社区食堂、聋哑人咖啡店、图书馆、康复中心、便民服务区的“1+N”模式服务中心。


这种将日常生活主要功能集中起来的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恰恰符合当地居民的需求。


而普陀区针对“一老一少”较多所打造的“百乐坊”,这类一站式服务中心填补了社区生活圈服务盲区,优先满足了老幼人群托育、照护、活动的基础需求。


针对白领及产业人才的特色型“百乐坊”,多布局在商务白领、产业人才相对集中、需求较大的商务区和产业区,兼顾生活与生产,满足商务白领、产业人才在创新就业、生活休闲等方面的需求。


上海桃浦东部片区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文体活动室

图片来源:普陀桃浦


值得注意的是,承载这些功能的空间,大多都是原先闲置或位置不佳的场地,但在把脉摸准了周边居民的需求后,自然发挥出了超乎过往的作用。


针对如何规划和利用,上海主张联合全社会多方力量,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也是“朋友圈”,让不同主体有平台发挥各自优势,都有机会参与到街区建设和运营。


由此可见,作为走在前面的上海已经从小切口向大民生不断拓展,从解决“有没有”到“好不好”逐步升级,经历了补齐短板、提质增效的阶段,在当下全面推进建设全市1600个“圈”的过程中,将“一圈一策”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近两年,西安在便民服务、社区商业、老旧厂房改造等方面所作出的差异化生活圈,已经有所方向,也获得了不少经验。不过走在前面的上海,也是西安乃至陕西,需要了解并根据自身特色进行演变的学习对象。


西安入选《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集》

建南社区老菜场更新改造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另一方面,郭继勋委员所建议的方向,利用的不只是闲置场地空间,也通过这些空间的再使用,向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让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一头连着百姓的日常所需,一头连着众多小微企业和商户发展的未来,由此,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促进着消费,从而吸引更多商铺聚集在此,在“供”“需”之间成就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