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桐城派由来: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文派以城为名,以其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nai)的籍贯均为江南安庆府桐城(包括今安徽省县级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及安庆市宜秀区一带)得名。
2.桐城派人物介绍:方苞(1668年-1749年),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安徽桐城人。他是中国清代的散文家、经学家。方苞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举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会试第四名,但因为母亲病重归家未能参加殿试。
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
戴名世(1653年-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他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他是江南桐城(今安徽 桐城 )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榜眼。
戴名世是清代散文家,他的散文主张“精”“气”“神”三主张,认为作文应“率其自然”,“修辞立其诚”,不仅要。此外,他还是《南山集》的作者。《南山集》又名戴南山集,由戴名世的弟子尤云鹗把自己抄录的戴氏古文百余篇刊刻行世,由于戴氏居南山冈,遂命名为《南山集偶抄》,即著名的《南山集》。
刘大櫆(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祖籍安徽桐城(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他是清代中期的著名古文家、诗人,并且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刘大櫆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文学。在16岁时,他就因参加秀才考试得到吴士玉的赏识。此后他连续参加了1725年至1733年的科举考试三次,两次获得副榜的荣誉。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他是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的散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认为文章应该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此外,他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其诗歌作品有《登泰山》等,而他的书法风格则以楷书为主,兼有行书和草书的特点。
3.桐城派对如今的影响:桐城派对当今的影响依然深远。尤其在晚清民初国体剧变、文化转型之际,桐城派作为传统文化的“实体”之一,仍然拥有相当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此外,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政策,从而在清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桐城派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其影响也延续至今,对于现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