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界,有一段时间骈文盛行。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全盛于南北朝。这种“四六文”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一开始的时候是文学多样性的推进,愈演愈甚后就形式主义严重,狗尾续貂了。
在我们眼里,所有前朝历代的文字都是古文,但在唐宋“古文运动”的概念里,“古文”专指先秦和汉朝的文字,比如早期经史,屈原、司马相如、杨雄等大家作品。
“古文”是和“骈文”相对而言的,“古文运动”不是文学史上的返祖现象,相反,这场诗文革命要倡导的是返璞归真,是推陈出新,是“师其意,不师其辞”,是对文学形式、内容、思想的解放和革新,对文风、文体、语言的一次长达两个朝代的解放战争。
“古文运动”全称叫作“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叫作“唐宋散文八大家”。所以,“唐宋八大家”不是这两个朝代文学界的“武功排行榜”的前八 ,是单指“古文运动”的干将元勋,对散文这一体裁做出突出贡献的八个人。
“骈文”又叫“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始于汉魏,盛于六朝。后来多用四字、六字成句,又叫“四六文”,民间说人讲话没谱叫“不着四六”,大抵来于此。
“安史之乱”后,盛唐走向衰落,文学界也是腐朽之气更浓。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这诗可以理解,赋就是骈体文,其特点是四六文,讲声律,字绮丽,用对偶,喜用典。骈体文朗朗上口,读起来铿锵有力,的确能很明显地增强语言艺术效果,但它意少词多,晦涩缠绵,矫情呻吟,淫靡悱恻,骈句本身不过是一种修辞方法,骈体文是从修辞学角度划分的文体,侧枝长成主干,使用工具变成使用目标,以至于唐朝的公文都使用骈体文:崤函之西,江汉之阴,鼓滔天之巨浪,毁彻地之民居,发个水闹涝灾,等大臣咿咿呀呀颂完灾情报告,老百姓都泡麩腾了。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骈体文高手有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因为他们都排行十六,故称“三十六体”。
骈文用语晦涩,掌故连连,既不通俗又不易懂,受众少,读着听着写着都费劲,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语言文字的功用性,投机文人专门挖掘那些怪僻的典故,生涩的词语以显其能,逐渐的,社会的忍耐度达到了临界点,“古文运动”在多年的酝酿中喷薄爆发。
“古文运动”既然称“唐宋古文运动”顾名思义,分唐宋两个阶段,唐朝韩愈柳宗元举起大旗,到北宋苏轼时代取得全面胜利。一代又一代的古文悍将前仆后继,砸烂了“革命样板戏”一样的骈体文,抓到手的丰收果实可以汇成八个字“有话就说,有屁就放”。
“古文运动”是中国唐宋时期的“文艺复兴”,它从一开始就是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兴,范仲淹改革时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文风,欧阳修在嘉佑二年权知礼部贡举的时候,严格规定应试文章必须采用平时朴素的散文。到王安石时期,诗文革新也被当作新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表达没有什么金科玉律,骈体文曾经有过“文笔之辩”,到底是“笔之为体,言之为文”还是“无韵者笔,有韵者文”,我们说,当华山派出现“剑气之争”的时候,他们的门派就已经开始走向没落。
随物赋形有为而作,文从字顺何必西昆!
杀个人可以有很多方法,在岳不群运起“紫霞神功”,挽了七八朵剑花的时候,你完全可以直接搂头一木棒,完活儿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