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枪手》于2017年10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后两周内,就已获得票房2.34亿人民币。
作为一部低成本创作的商业电影,《天才枪手》创作出了高品质的影像文本,以标新立异的创作方式开辟了同类小题材低成本电影的市场路径,充分体现了泰国电影类型化创作模式的成熟。
观众在欣赏其跳出常见青春片叙事窠臼的视听语言的同时,不少人对其结局,尤其是主角班克被黑化表示了质疑。
01叙事视角
电影《天才枪手》是另类的青春片,将话题聚焦到学生时代每个人必经的考试以及多数人都有过或者脑海中上映过的作弊场景。
出生平凡的天才少女琳在进入贵族学校后,结识了富二代同学格蕾丝与其男友小巴,在两人的唆使下,开始了运用传橡皮,教授钢琴指法代表的标准答案选项等技巧协助他人考场作弊。
同时,另一名记忆力极佳的天才学霸班克发现了琳不为人知的“交易”。经过多场险象环生的“作弊战争”后,琳与班克接下最后一单在国际STIC考场上为富家子弟作弊获取天价报酬的委托。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2014年亚洲地区国家的SAT考试大规模作弊事件。
相比国内大多数聚焦男女间懵懂爱情,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现实与梦想等话题的青春片不同,此影片从“作弊”这一普通又特殊的视角,通过极具张力的特写镜头,交叉剪辑以及多个“最后一分钟营救”叙事策略,打破了青春片陈旧的类型叙事窠臼。
然而,很多观众在观影后对结局表示不喜欢,女主角自我反省,男主却被黑化,本来可以通过自己智慧改变命运的,原本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仍旧处于原本的社会阶级,依靠金钱换取成绩的富家子弟们开派对庆祝自己的STIC好成绩,以及这样的成绩能够给他们带来的美好未来。
世界依然是原来的世界,难以扭转的乾坤和难辨的善恶依然如故。
02镜头语言的诗意化
关于作弊这个话题,影片淡化了“为何作弊”这一问题,并没有太多笔墨触及学生和老师,和学校制度的正面冲突,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作弊”上,通过很多特写镜头和诗意化的作弊场面展示,将原本违反纪律违反道德的作弊行为,展示成了群体配合默契,场面恢弘且充满韵律的谍战交响曲。
如果说影片第一个作弊事件,小琳和格蕾丝的前后传橡皮行为是小众的,开端性的引子,那么第二场分为AB卷的数学考试场景,则是第一场诗意化的作弊场面:小琳原本就有钢琴特长,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产生了钢琴指法和选项的联想,并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作弊符号,传授给众人。
其实选项ABCD分别对应不同的钢琴指法展示过于复杂,也很难期待本来记忆力就差的同学能够习得这一系列符号。但是,这一系列动作很适合镜头语言展示,并且“弹钢琴”可以使得此场面的背景音乐配合得自然而然,影片的作弊场面浑然天成地形成了一曲万人谱写的交响乐。
琳作为总指挥打着手势,和她座位近的格蕾丝等人自己识别符号并且做着相同的手势告诉后面的人,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琳的手势上,仿佛她是一个总指挥,在台上的监考老师则被描绘成精神涣散行为拖沓的失职形象,后来承认自己和小琳学习作弊符号的学生也以“上钢琴课”为自己正名。
这样诗化的镜头语言将原本“作弊”这一本来性质恶劣的行为唯美化,正义化。
03特别的镜头语言
第三场STIC跨国作弊场景,则把前两场作弊的诗意化语言融入,构成了极具导演个人风格的镜头语言,并将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首先是澳洲考场的场面描绘,导演很好地处理了银幕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加速处理银幕时间的方法让观众感觉到了考试的紧迫:监考快速下达指令,时钟指示时间的改变,笔尖,答题纸,几个特写,观众可以勾勒出整个考试环节。
通过等速处理银幕“洗手间等待”与实际等待时间,加剧了观众的紧张感;洗手间等待无疑加剧了任务完成的难度,这一必然出现的状况也是主角在计划作弊时没有预料到的关键环节。
答案能否发出去,从本质上来说是和时间的赛跑能否能赢。再次回到考场作答,不擅长作弊的班克已被抓,此时孤军奋张的琳在考场上的表现再次成为导演勾画的重点,银幕时间再次与实际时间接近。
琳通过将无规则的答案乐谱化,将自己置入练琴状态,心静止,背景音乐响起,影片的视听盛宴效果也接近顶峰,其中笔尖,钟表再次特写,观众感受到了琳孤军奋战的艰难。
最后琳用笔尖猛戳自己的喉咙,终究可以呕吐从而离开考场的行为让观众的紧张心情达到高潮。整个的悉尼考场环节,观众似乎已经难以将传统的“作弊”概念和这一连串和时间赛跑的机智灵活夹杂自残行为的任务划等号。
电影《天才枪手》中也有很多孤立地看意义难明甚至违背伦理的镜头,但在蒙太奇聚合关系下取得了相应的意义。
比如在澳洲STIC考场上,琳用铅笔戳自己的嗓子的镜头,这一特写单看是夸张性的自残行为,但通过下一个镜头的衔接,她终于使得自己呕吐,从而能够找借口离开考场,再结合两人之前商量的“班克会呕吐,从而提前离开考场”,这个镜头则具有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再如,地铁车站的流浪艺人街头表演,原本是毫无意义的街头一景,在琳逃离这一段中则起到了混淆其原本通过答案的ABCD排列组合自己编写的曲子,增加了琳回忆答案的难度,增加了最终任务完成的难度的作用。
04结局的诗性正义化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传统社会普遍认可的伦理法则。对比这个传统期待的大团圆结局,“天才枪手”电影的结局并不圆满:天才少女琳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天才少年班克被勒令退学,他用赚到的钱重新修整了洗衣店,并唆使琳加入其它考试作弊赚钱行为。格蕾丝等依靠作弊取得了STIC好成绩的富二代同学开派对庆祝。
善恶似乎颠倒,观众尤其为班克的转变遗憾,然而,善恶并非简单二元对立,电影的伦理叙事也并非严格按照善恶必报的逻辑。
许多具有审美与认识价值的艺术电影,也并符合单一伦理法则。其实,在琳有了通过时差在STIC考场上作弊,从而取得更多的报酬的想法时,她原本善意地解决家庭困难的愿望已有了质的改变。
被说服的格蕾丝和小巴也由接受帮助者转变成犯罪同伙,计划未开始,琳犹豫过,从其艰难的思想斗争中很明显地看出其善良的本质。
如果说学校收取高额赞助费是整个泰国社会问题,小琳为了减轻自己的家庭负担帮助同学作弊并收费是和这一社会现象针锋相对的斗争,那么其在STIC考场上的跨国作弊行为,则是另有目的的投机性行为。
此时的她,已将钱当作衡量事物,判断决策的标准,已被经济社会所异化。琳终于在电影结尾认识到作弊是一件不论给多少钱都不值得做的事情,明辨了是非,善恶。
并非大团圆的结局,但观众都在这一的结局中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也对教育中“一考定终身”,贫富差距等社会话题有了自己的思考。
所以说,电影的正义在特定意义上是一种诗性的正义,是在象征意义上完成对伦理法则的皈依;并非把所有的坏人都写死,让所有的好人都永生,才符合电影的伦理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