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湖南民族服装是什么(湖南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历史悠久,有本民族的语言。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县,张家界市的慈利县、桑植县,常德市的石门县。土家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吃苦耐劳、重情感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的衣饰习俗】

土家族服饰,是土家族人民特有的一种服装。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土家族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2至3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没有完全盖住头发。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自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7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胸衣,青年人多穿对胸衣,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鞋底厚。土家族妇女头包2至3米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妇女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衣向左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到衣裙绣有一寸五宽的花边,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大花边一寸五宽,小花边有手指宽。袖大约一尺二寸,花边宽窄与衣袖相同,裤大约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围裙,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三角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2尺长,两头分别留有3寸未织的花缓。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服长而大。 女人的鞋比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绣花鞋垫,是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小孩子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土家族饮食习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和习惯,土家族的饮食最大的特色主要是辣和酸。在饮食结构方面形成了以玉米、红薯、马铃薯与大米构成的主食。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薯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是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

【土家族的居住习俗】

如今的土家族大多居住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树皮、茅草,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婚俗礼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土家族婚俗包括:求亲、定亲、结婚、送亲、回门。其中每一大部分又由许多小环节构成,程序极为完整,内涵颇为丰富。

一、求亲;男女双方有意之后,男方家派媒人去女方家上门送开口礼,希望得到女方父母认可,以便继续交往。男方会带上一些糖酒、腊肉等,去女方家求亲。此时,女方家长收下了礼物就表示默许了这桩姻缘,随后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长向父老乡亲宣布自己女儿的婚讯。“通族”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诉他人女儿的婚讯,另一种是女方办一场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请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在酒席上宣布女儿的婚讯,这顿饭是不能收父老乡亲的礼金的。

二、定亲;求婚成功以后就是定亲认亲取八字,写庚书。得到女家同意后,男方便可向女方正式求亲。出发前,将男子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对应的农历属相进行填写,写好后将庚帖整整齐齐叠好,连同笔墨、红包一同装进礼书盒内。定亲的当日,女方家请人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填好,回给男方,谓之“取八字”。俗称“写八字”、“吃耳朵酒”。酒席依旧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举办,宴请乡邻。“写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亲,男方也要来参加“写八字”,主要是来认亲,认识女方的一些亲戚朋友。在酒席开始之前,男女双方要相互交换生辰八字,同时要请风水先生把结婚的日子定下来,俗称“报日子”。酒席结束后,男方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糖、酒、粑粑等给前来参加宴席的父老乡亲,粑粑一般是四个或者六个,不能是单的,也不能是八个,因为人们觉得“八”有“倒八辈子霉”的意思,不吉利。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给女方的乡邻(多为父亲一方的人)准备粑粑,也要为女方母亲娘家一方准备粑粑,所以双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体的人数,确定礼物的数量,可多不可少,因为在送出父亲方的礼物之后,要确保母亲娘家方的礼物依旧是足够的。

三、结婚;“八字”写过之后,女子离家的日子也就开始倒计时了。这时,男女双方都会为婚礼忙碌,女方要置办嫁妆,男方置办结婚所需物品。在结婚前一个月女子就会停止下地干活,开始进入“哭嫁”环节。哭嫁是整个土家婚嫁习俗中最为独特、最为动人心弦的环节。   

婚期到来,男方派人给新娘送去衣裳,首饰、布匹以及给岳父母家酒、肉乃至盐、茶、米、豆等,叫“过礼”。过礼要在女方家神龛神位前隆重举行,要献上给女方祖宗三代的冥封,点燃香烛,并慎重其事地将其礼物摆放在神龛前桌上,把礼物清单递交给女方长者。出嫁前一天是女方的“花圆酒”,取“花好月圆”之意,祝女子婚姻幸福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将全部嫁妆都摆出来,擦干净,梆扎打点。亲友们都来祝贺,送上贺礼,同时对新娘进行打扮,“开脸”、“上头”、“戴花”。“开脸”要请姑母、姨娘或嫂子进行操作,用灰线包绞尽额上汗毛,绞现发际,并把眉毛绞如一弯新月,头发辫子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带上银首饰,头包青丝帕,手戴银镯子,银戒子,与少女相比判若两人。

四、送亲;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地“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哥哥背上轿,嫂嫂送到八角庙。 吹唢呐,放大炮。噼里啪啦好热闹。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结婚当天,男方家杀猪宰羊,摆酒设宴,招待亲友。当晚洞房内外灯火辉煌,摆满糖食瓜果,男男女女入座,说四言八句,摆龙门阵,开新郎新娘玩笑,强要新人喝交杯酒等。名曰“闹洞房”。土家人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即从结婚那天起不分老幼尊卑,可以大闹三天。 拜堂第二天举行“庙见礼”,又叫“出拜”,新娘一一拜见族戚长辈,长辈们说一些祝福吉利的话,并打发一些银钱。五、回门;婚后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叫做“回门”。“回门”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见岳父母的礼节。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丰盛的礼物,如糖、酒、面食类,其中二十几斤重的一只猪腿是必不可少的。五、回门,回门时新娘走前面,新郎走后面,返家时相反,则是新郎走在前面,新娘走在后面,并不能回头张望。

到“回门”归来,作为土家族心目中所崇尚的人生大典,婚嫁礼仪才到此结束,从此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土家族节日习俗】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勤劳质朴的土家族人民世代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熔铸成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土家族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丰富多彩,突显出了本民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