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向海区的自然延伸,面积约51万平方公里,占东海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最宽广大陆架之一。东海大陆架北宽南狭,最宽处达550公里。8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系统实测编制的海底地形图显示,大陆架海底地形复杂多变,特别在外陆架的北部发育有十分壮观的砂脊群。
根据不同的地形形态和成因,可将大陆架分为: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地形区;济州岛附近岛屿地形区;浙闽沿岸水下岸坡区;浙闽岸外古滨海平原地形区;台湾海峡地形区;古长江河口湾砂脊群地形区;杭州湾平坦地形区;舟山群岛礁、槽地形区等。[1]
东海大陆架无论从海底地貌、地质还是法律意义上说,它的外部界限均应位于冲绳海槽。这种看法已被中外很多著名地质地理和海洋学家所公认。[2]
地质地貌
典型的大陆架
东海大陆架海底地形与中国大陆东部平原相似,是中国大陆的海底延伸部分。绝大部分海底坡度极小,向东南方向倾斜数百公里,其坡度变化不到1度。中国的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屿等岛屿即位于东海大陆架东南边缘上。东海大陆架的水深自中国大陆往东有规律地逐渐加深,但变化很小。大陆架最宽处位于上海东南方向约600多公里处,水深只有185米。在大陆架的东侧水深150至185米附近,海底坡度明显增大,向东南水深急剧加大,形成一个水深最大达2000多米的冲绳海槽。该海槽南北延伸1000多公里,北浅南深,呈向东凸出的弧形深水槽,外形似香蕉状(亦称船型或舟状海盆)。中国冲绳海槽调查队曾在钓鱼岛以南实测最大水深2334米,国外报道过更深数据有2717或2940米等。冲绳海槽槽底平均宽达104公里,槽底还分布一系列海底山、海丘和凹槽。但海槽两侧皆为陡坡,平均坡度超过2度。最大达10度,坡上还形成一系列的断裂沟谷。在冲绳海槽东侧,琉球群岛周围海底由多组南北延伸的、高耸的海底山脉组成;两侧岛架很窄,宽度都只有十多公里,并迅速向西侧冲绳海槽与东侧琉球海沟过渡到深海洋底。由此可见,冲绳海槽东西两侧地形地貌特征截然不同,冲绳海槽及其两侧海底的特殊形态,与平坦的大陆架概念毫无共同之处。[2]
沉积物来源
主要来于中国
据估算仅长江、黄河和钱塘江,每年输入海中的泥沙量即达25亿吨左右。从而造成东海巨厚的沉积岩层,并由于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奠定了大陆架区油气藏的物质基础。而琉球群岛的沉积物则由于有一条深海槽相隔,很少能被海流携带到大陆架上。海洋调查所获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东海大陆架边缘和冲绳海槽西坡的沉积物性质,与长江口的沉积物组成类同,而冲绳海槽东坡沉积物性质与琉球群岛各岛屿关系密切;冲绳海槽区的沉积物粒度两侧粗大,向海槽中心变细,表明了沉积物分别由大陆架和琉球群岛岛坡向海槽盆地中心部位运移。[2]
中国大陆延伸
地质历史资料证明,东海大陆架确属中国大陆自然延伸,彼此连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约1.1万年的更新世大理冰期,中国大陆东部海岸曾延伸至冲绳海槽西坡,即东海大陆架的外缘,与琉球群岛只有一条深海槽相隔。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在长江口外水深160~170米处,发现1.5万年前产于河口的底栖生物牡蛎、蛏子的遗骸。国外也曾报道在虎皮礁(距长江口约430公里附近)见到北方原始牛的下颚骨;在男女群岛附近采到猛犸象的牙齿;在远距长江口以东550公里、水深100米的海底中发现有红螺、文蛤、长牡蛎、杂色蛤蜊等生长在古海岸附近的化石,证实东海大陆架在1.5万至2万年前曾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才逐渐被海水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