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汉代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解诗:春天来了,土地最直观的,就是芳草绿遍了天涯。春风过处,山青水秀。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远比身体走得远,有时候古人常和今人有同样的想法,为什么作为人就不能有一双翅膀,朝发夕至,去往愿意的地方。
在汉朝,成年的男子都要服徭役。就是无偿地向朝廷提供劳务和劳动。包括了兵役和力役。尤其是戍边,汉朝的法律规定每人一生必须戍边一年或一年半。这也是汉朝的疆域所决定的。汉朝边境广阔,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需要庞大的兵力。那么在汉朝,几乎每一个中下层的家庭的每一个男人,都要在边境度过一段戎马时光。这成就了大汉朝的稳定和辉煌,这背后是百姓的牺牲和离别。
因为若逢着战争疾病以及其它的不可抗力,可能就是永别。而且家里的人,在来回的路上会消耗时光,一别几年,音讯不通的事情,是时常有的。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妻子思念丈夫的孤独焦灼的心情。她的丈夫是春天之前走的,因为相似和担心,这种忧患,并没有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减缓,反而无边的春草,更加重了这种思念和担心。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那河边的草,长得青青又茂盛啊,那草铺到了官路之上,连绵不断,如同我的心,寻找着你的脚印。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可是在远道之上,连你的背影都消失了,我只能在每晚的梦里,看见你。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汉朝离现在有2000年的历史。但是这种口语化,和现代的白话文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正是这种朴素,这种2000多年来老百姓都听得懂的口语,反而让这首诗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在梦中和爱人相会,短暂的甜蜜,梦外的现实折射到梦里,是两个人漂泊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这是梦里的情形,在梦里又遭遇离别,又仿佛各自流落在他乡,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和他相见。这个梦写得扑朔迷离,但是却有梦境的真实。正是现实中的生死忧患折射到梦里,才让梦境也不曾安稳。
用现代的话说,梦是一种现实的反射或者补偿。在这个梦里这两种情况都有,其实现实就是,女子的无助,她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未来。她的丈夫离她远去,生死未卜。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与言。”我个人觉得这几句写得非常有现实感,而且是限时的个人体验。那枯萎的桑树,最先感受天风的凛冽,那沉静的海水,分外知道空气的寒冷。她的丈夫离开了她,对于她来讲,就是季节到了秋冬,但是对于别人来讲,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人家依旧团圆喜悦,没有人了解她的忧患,也没有人愿意为她带信,去问询她的丈夫去了哪里。
这个就不能不谈到汉朝在徭役和兵役制度上的缺点。因为有钱的人可以花钱免除徭役,而普通百姓则只有承受的份。去往哪里,何时归来,都是不可确定的忧患。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要知道在汉朝,虽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老百姓,尤其是女性都有读书的权利。
如果说古诗19首里,“客从远方来,遗我一札书”,我相信,是驿站将简单的竹简信,送到了家人手上,才有的将竹简放在怀中三连不灭的现象。那么在这首诗里,用素绢写信,明显就不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获得的。
而远方的客人,给了两条鲤鱼,在鲤鱼的腹中找到了白绢的家信,更像是一种梦境。
而女子郑重地打开了书信,上面写着是丈夫劝她吃饭,永远的思念你,更如同是种梦境。
而现实中是什么呢?是无边无尽的春草,延伸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她的良人未归,书信不来。
而梦是一种折射和代偿。
这首是明显的是加工了的产品。因为加上了想象和贵族女子的生活。但为什么会这么动人呢?因为里面关于离别辗转的梦境打动了所有的人。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面对心爱的人离别,都会患得患失,生死忧患。
贵族的女子有所安慰,因为一种素绢写的信并不是太难得,然而也属不易。
对于普通家庭的妻子,也许花上几年等待的,是一根经过无数奔波和时光辗转到手的竹简,那是不是他写的,都无关紧要,只是证明他活着,他想家,这就够了。
而还有永远等不回的书信和归人,只余下年复一年的春草古道。
这样的事。几千年来一直在上演。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