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作为一部中国经典的革命文学作品,其中刻画的诸如江姐、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等英雄人物形象,在今天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滋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青年成长的土壤。而《红岩》的作者罗广斌,也因为他的这部真实记叙国民党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写实作品,被永远载入了中国文学史的史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国民党渣滓洞、白公馆中忍辱负重,最终存活下来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1967年却因不堪受辱而自杀,年仅43岁。
(罗广斌)
时隔多年之后,人们对罗广斌的死因进行重新调查,发现罗广斌根本不是自杀,而是有人有意将他推下了楼,最终酿成了这一起悲剧。
那么,罗广斌究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关于他的离世究竟有着怎样的谜团?
如果您对这个故事感兴趣,还请一键三连,点个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们为您讲述的最大动力!
1924年11月22日,罗广斌在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出生。与人们对他后来身为革命英雄的历史印象不同的是,罗广斌的父母都是国民党党员,这使得罗广斌从小在一个条件优渥,但家教严格,氛围保守的环境中长大。
那么,身为国民党官员之后的罗广斌,又究竟是如何踏上了一条与父母截然相反的革命道路呢?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罗广斌青年时期的人生道路,充满着一种浪漫的色彩——中学时期,罗广斌迷恋上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姑娘。但是,思想保守的罗父和罗母认为罗广斌与她喜欢的女孩门不当,户不对,于是严禁罗广斌与这个女孩来往,甚至对罗广斌进行过软禁。
气血方刚的罗广斌,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保守而压抑的家庭氛围,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他一怒之下抛下了自己身为国民党“官二代”的身份,走出了自己的家庭。幸运的是,在他勇敢地做出这个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时,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马识途。
(马识途)
马识途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位重要的文学大家,也是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人,与另外四位四川籍贯的中国作者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为“蜀中五老”。2010年由姜文主演的电影《让子弹飞》,其原著就出自马识途的笔下。
马识途在结识了这位因为爱情一怒之下离家出走的年轻人后,顿时爱才之心大起,认为敢想敢做的罗广斌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在马识途的接力推荐下,罗广斌于1944年来到了坐落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学习深造。在这里,罗广斌不仅收获了进行文学创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自己找到了后半生努力的方向——那就是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
1945年,罗广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外围组织:民青社。彼时的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迫不及待地准备起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罗广斌等加入民青社的西南联大学生,以罢课的方式抗议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二一”运动。
因为国内各方面反内战呼声的形势所迫,蒋介石于1945年10月被迫同意了形势上达成国内短暂和平的《双十协定》,“一二一”运动暂时告一段落。但在这场运动中表现尤为活跃的罗广斌,成为了国民党后来监视的对象。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踪,罗广斌被迫折返到四川的农村参加乡村建设工作。
此时身为国民党高官的罗父和罗母,对儿子罗广斌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一方面,他们确实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而身处险境;另一方面,他们忧虑自己儿子从事革命活动,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因此,在得知罗广斌返回四川后,罗父和罗母想尽办法,让罗广斌重新回到家中,但均被罗广斌断然拒绝。为了不再依赖家人,罗广斌一面从事革命活动,一面在重庆民建中学担任理化老师,从此和家人彻底中断了联络。
在罗广斌于重庆民建中学任教期间,他积极为我党培育了大批青年骨干,同时他参加的我党地下刊物《反攻》也在川渝一带颇获好评。因此,党组织认为:罗广斌是一个思想坚定,办事可靠的同志。1948年3月1日,罗广斌被正式批准入党,而罗广斌的入党介绍人正是后来革命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
(江竹筠)
1948年7月,罗广斌接到了组织上的命令:党组织要求罗广斌重新和家庭恢复关系,以便和担任国民党兵团司令的罗家长子:罗广文取得联络。尽管罗广斌此时已经对自己的原生家庭充满了厌恶,但出于对革命大局的考虑,罗广斌最终还是决定采纳党组织的建议,回到家中。
但是令罗广斌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自己回家的消息被叛徒出卖,因此他在1948年9月被捕入狱。罗广斌的父亲亲自来“劝降”自己的儿子,声称今后只要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活动,将来就可以保释出狱。对于父亲的“劝降”,罗广斌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在罗广斌被捕入狱后,由于国民党在川渝境内严酷的扫荡,让大批投身革命的我党人士要么被关押拘禁,要么惨遭杀害。在国民党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罗广斌先后遇到了1939年入党的张国维和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江竹筠,他们在国民党的监狱中受尽了敌人的折磨,却从始至终坚贞不屈,于是就有了后来革命小说《红岩》的故事。
在国民党的渣滓洞监狱中,罗广斌和战友们一起相互鼓励,组织学习会、研讨会,希望自己在出狱之后,能够让这些监狱内与敌人展开斗争的材料,都能够成为我党革命事业的宝贵经验,而这些都成为了罗广斌后来撰写《红岩》的故事材料。1949年初,被关押在渣滓洞的党员建议罗广斌可以假意投降,先行出狱,和党组织尽快取得联系,以便让党组织得知目前渣滓洞监狱的情况,却被罗广斌严词拒绝:那时的罗广斌,已经有了为革命舍身成仁的觉悟和打算。
(电影《红岩》影视照)
1949年10月,罗广斌等人在监狱内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于是他和狱友们一起用一块红绣布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而这一幕也成为了原著和电影《红岩》中的经典画面。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前夕,国民党将大批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的罪犯转移往白公馆,进行批量屠杀。罗广斌的战友们先后惨死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之下。11月27日,白公馆监狱内仅剩下了包括罗广斌在内的19名狱友,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罗广斌争取到了白公馆看守杨钦点的帮助,罗广斌将19人分成5个行动小组,冒着国民党的机枪扫射逃出了白公馆,这19人在冲到山林后才躲过了国民党的追捕。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重庆,并在同年12月1日设立“脱险同志联络处”,身负重伤的罗广斌终于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络。他强忍着目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撰写国民党渣滓洞监狱内党员同志牺牲的经过,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研究材料。
在从白公馆脱险后,伤势痊愈的罗广斌立即投身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由于早年的罗广斌师从文学大家马识途,因此罗广斌在从事我党的文艺工作后堪称轻车熟路,他笔下的《红旗飘飘》和《在烈火中永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到了大批读者的热烈欢迎。
20世纪60年代,罗广斌在缅怀自己牺牲的战友时,忽然有了创作的灵感:如果将战友们牺牲的前后经过,撰写成一部纪实小说,会不会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会不会有着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抱着尝试的心态,罗广斌开始了他的写作工作:1961年,著名的革命小说《红岩》就此横空出世。
在《红岩》出版之后,罗广斌一度成为了中国文坛的红人,每天罗广斌都能够收到不计其数的信件,让他再仔细讲讲渣滓洞监狱内和国民党斗智斗勇的经过。而作为《红岩》故事见证者的罗广斌,在当时也一度成为了众多青年学习的榜样。
然而,罗广斌的才华和成就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嫉妒。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来临后,罗广斌因为其父母是国民党高官的家庭背景而一度受到了波及,这让他一度失去了人身自由。1967年2月10日,不堪受辱的罗广斌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43岁。
党组织将罗广斌去世的消息告知了罗广斌的妻子:胡蜀兴,胡蜀兴在看到丈夫的遗体后,不禁嚎啕大哭。然而,罗广斌头部上巨大的伤口引起了妻子胡蜀兴的疑虑:因为如果人跳楼的话,一般情况下是腿部先着地,而头部如果有着巨大的伤口,那么这意味着跳楼人很有可能是被人有意推下去的。此外,胡蜀兴在丈夫去世前,她还收到了丈夫和她要粮票的信,信件中胡蜀兴也感觉丈夫情绪正常,因此她说什么也不相信熬过国民党渣滓洞监狱的罗广斌竟会跳楼自尽。
胡蜀兴正准备将自己的疑虑上报给组织,但是罗广斌的遗体被人拖走,很快便草草火化了,这也让罗广斌的去世一度成为了历史上的谜团。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结束后,重庆当地立即着手调查起了罗广斌去世的原因——后来,根据多方的资料调查发现,罗广斌确实是被人推下楼身亡,而并非是自尽。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曾经构陷过罗广斌的别有用心之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正义的惩罚。随着历史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罗广斌刚正不阿的英雄形象从此更是深深镌刻在了中国人民集体的记忆里,供后世瞻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