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蒙德里安作品赏析(有一种经典,叫蒙德里安的格子)

荷兰画家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他的“格子画”是现在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给后世建筑、时尚、家具、印刷业无限灵感,萌生出数不清的衍生品。

蒙德里安的画作寥寥几笔,用一些黑色线条勾勒出格子,间或点缀红、黄、蓝三原色的色块。很多人认为这只需要花几分钟就能轻松完成。可这看似简单的色块,却没那么简单。

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爸爸是小学校长,也是一名法语教师和绘画教师。蒙德里安的叔叔是职业画家,属于海牙画派。早期,蒙德里安在叔叔的影响下完成了很多抒情的乡村风景图,绿树、牧场、风车、牛群都是他的绘画对象,也奠定了他扎实的写实功底。

1892年,20岁的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国立艺术学院,接受正式的学院派教育。在荷兰首都求学期间,蒙德里安开始接触新的艺术思潮,梵高、蒙克对他的影响至深,他的画风渐渐开始转变,过去抒情的小笔触被粗犷的轮廓线、强烈的对比色取代。

1911年,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场立体主义画派展览,毕加索、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激活了蒙德里安的抽象细胞,他决定去当时世界艺术中心巴黎去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蒙德里安毅然决然地解除婚约,在30岁那年,离开荷兰,来到巴黎,融入这座城市的前锋艺术圈,开始找寻一种更适合二十世纪的艺术形式。

在巴黎,蒙德里安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诗人、思想家,共同寻求充满现代感的全新艺术形式。受立体主义影响的蒙德里安,却没有走向立体主义,因为他“无法认同立体主义的逻辑推论”,他有对艺术全新的理念。

1917年,蒙德里安与荷兰老乡提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共同创办了名为《风格》(De Stijl)的杂志,在上面发表了他的“新造型主义”理论:完全抛弃任何具象的元素,而用抽象的几何图形表达纯粹的精神思想,将表象的现实还原至最本质的构成:平面、色彩、水平、垂直的节奏与韵律。

从1919年起,蒙德里安开始创作格子画。一开始线是细的、灰色的、末端模糊虚化,之后线在加粗,面在减少,关注点从面转到了线,线的末端锐利的收尾让画面看起来像是某幅画作切出来的一部分。到1930年,细线和双线开始占据画面,而平面色块几乎成了点缀。

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这张《构成,红、蓝、白II》是蒙德里安1937年完成的作品,属于格子画的后期风格。左上角的蓝色色块和中间右边的红色色块只起了点缀作用。

问题来了,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到底美在哪儿?这些格子大小不一,却有着黄金比例,让人有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说的通俗点:这些格子放在一起,很协调,毫无违和感。蒙德里安曾写文章说“通过横线与直线,不通过算计,而通过意识,通过高度直觉地引导去构造,带来节奏和韵律这些最基本的美,如果还有需要,那就用别的直线或者曲线去补充,我相信这是一种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