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打铁花哪个地方有(河南确山打铁花,小时候年味的回忆)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确山打铁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这一千年绝技本就起源于老乐山道教文化,是一种由民间工匠及老乐山道人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举行的活动,后来演变为综合性民间传统庆祝仪式。目前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华第一铁花"的美誉,于2008年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河南确山打铁花传承人 、知识产权所有人杨建军介绍,源自于北宋时期的确山打铁花大型表演原是老乐山炼丹道士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后经千年流传,不仅增加了鞭炮、烟花,还把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吸收进来,形成一种场面恢弘、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表演时古乐齐鸣,十几盘化铁炉火光冲天,打铁花艺人赤膊上阵,舞动着千余度高温的铁汁自如穿梭,被击打后的铁花纷飞,可迸出几丈高冲向空中朵朵绽放,场面蔚为壮观。

每当打铁花时,附近的龙灯会都组织龙灯赶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称为"龙穿花"。"龙穿花"是显示每个龙灯队阵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场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龙灯队会受到同行和观众的好评及敬慕,也会受到打铁花组织者的奖励,日后便名声大振。

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确山铁花"活动,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古代农村,给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这种有着浓厚的道教和行业特点的"打铁花"活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支持,成为确山县的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2008年,"确山铁花"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也是国内打铁花类表演唯一入选国家级非遗的保护项目。近年来,"确山铁花"曾先后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展演展示,还开展了"确山铁花"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等大型公益性活动,每次均引起轰动。央视一套(朝闻天下)、四套(远方的家)、七套(年味儿)、十套(铁水变烟花)、十三套进行专题报道 ,北京(北京您早)、江苏(漫天铁花代代红)、江西(金飞讲故事)、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宁夏、深圳、香港等10余家地方卫视和全国互联网各大网站多次宣传报道,2016年受著名导演孙周邀请参加拍摄微电影《铁树银花》;同年受央视春晚节目组邀请登上2017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宋代崇尚道教,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老乐山一处,就有"八宫二观一拜台"之称。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所以,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打铁花",为道教增添光彩。这无形中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显而易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2006年,"确山铁花"申请了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确山铁花"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也是国内打铁花类表演唯一入选国家级非遗的保护项目。

2011年4月18日起,泽州打铁花习俗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2012年,晋城市泽州打铁花习俗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铁花是中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与民众的祈福愿望、祈福习俗,又与道教艺术的世俗化密切相关,同时还融入了豫南地区的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生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很有特色。

打铁花民俗起源于春秋,虽屡有中断,因技艺依附于道教,实施依附于铁匠行业的开炉及民间年节及喜庆日等活动,故传承不绝、绵延于今。

打铁花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在民众中有很大影响。打花技艺性很强,传承困难,投入大,急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