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chā
叉,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像在手指的缝里夹了一点什么东西。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又部》叉:手指相錯也。从又,象叉之形。
段玉裁注:謂手指與物相錯也。凡布指錯物閒而取之曰叉。......从又一,此字今補,象指閒有物也。
“叉”的本意是以错开的手指取物。引申为凡是头部有分叉的器物,都称作叉,如头钗、渔叉。
凡是以「叉」作为偏旁的字,也都与分开、张开的意思有关。
如:裤衩的衩、河道港汊的汊、树枝丫杈的杈、两手扠腰的扠。
小 知 识
叉手礼,是两手十指交错放在胸前,然后低头俯首至两手。是一种向人表示恭敬的姿势。犹如后来的拱手作揖。
文 献 选 读
“东汉《孔丛子·论势》:游说之士挟强秦以为资,卖其国以收利,叉手服从,曾不能制。”
战国晚期,一些诸侯国纷纷畏惧秦国的强势,寄希望于那些靠游说吃饭的纵横家,希望通过他们的外交斡旋来换得自己的苟延残喘。可是这些说客无不以卖国求荣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让自己的国家对秦国“叉手服从”。
成 语 典 故
七步八叉
相传三国时的曹植走七步就能吟成诗,唐代的温庭筠 也是同样的才思敏捷。
唐代的科举考试,是给每个考生发三根蜡烛。当三根蜡烛烧尽时,必须作完八韵的诗赋。可是温庭筠根本不用打草稿,而是一边叉手一边构思,八次叉手就能完成八韵的诗赋,所以号称“温八叉”。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