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亚非都被打了个稀烂,盘盘碗碗碎了一地,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也弄了个鼻青脸肿。美国倒是捡了便宜,不过也被德日这个疯劲吓了一跳。
所以当时大家就达成一个共识,这种群架还是少打为妙。怎么避免呢?英美说要不我们建个群吧,以后张三李四有了矛盾,先在群里说,由五大群主替你们裁决,谁不服大伙就往死里揍他,这样就避免了张三李四到处叫人,小矛盾变成大矛盾,把大伙都拖下水。这个群就是联合国。
后来有擅于思考的小伙伴又琢磨了,光拉架不行,咱得从源头上找原因。张三李四为什么打架?还不是做买卖那点事,李四不让张三在自己家门口摆摊,张三把黄豆捂在自己家里不卖,李四家的豆腐店眼看就要关门,那只能是干一仗了。原因找到了,那就再建一个群,给大家立做生意的规矩,有了纠纷,先在群里解决,避免互相打贸易战,最后两败俱伤。这个群就是关贸总协定,也就是世贸组织的前身。
我这个不是瞎说,二战爆发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经济危机,1929年从美国开始,后来蔓延到欧洲,典型问题就是生产过剩,所以大家都想把自己家东西卖给邻居,也都不想让邻居把东西卖自己家来。这么一来,贸易保护就出来了,大家都提高关税,各种搞脱钩,越脱日子越不好过,越不好过越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大家一起掉坑里。严重的时候,美国甚至不管不顾,疯狂往苏联和德国投产能,苏德后来整出那么大场面,背后的战争机器少不了美国的贡献。二战的两个罪魁祸首德日的暴走也跟经济危机强相关,德国和日本都缺资源和市场,但是这两个资源都在老流氓英美法瓜分完了,经济危机一来,大家各顾各的,就没人管德日的死活了,逼的这两二货破釜沉舟,把大家一起带沟里。
所以关贸总协定主要是为了解决贸易保护问题,一开始组织还比较分散,条条框框没那么多,群里不定期开会,讨论下群规什么的,整体上风平浪静。转眼到了8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强势崛起,日本的汽车家电半导体横扫美国市场。眼看局势有点失控,美国赶紧拉上欧洲日本,说内什么,现在有了新情况,咱们开个会,把群规重新定一下。
从1986年开始,关贸总协定开始第八轮谈判,这一次一直持续了八年,到1994年达成协议,参加国也变成了120多个,也就是著名的乌拉圭回合。这次谈完,增加了许多协议,关税也明确了很多具体指标,相对于之前的“指导”“参考”等字眼,这次是真刀实枪落在实处。所以大伙一商量,既然组织越来越庞大,规矩也越来越多,再叫“协定”就不合适了,咱们改个名吧,于是1994年世贸组织成立了。
无论是关贸总协定还是世贸组织,核心就是关税减免问题。世贸组织当时还比较人性化,因为参加国也多嘛,所以规则上做了很多适配。比如关税的额度就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实力弱,之前没吃上肉,后发追赶,容许你把关税调高一点,适当保护本国的工业。这一点比现在动辄大家一起零关税的各种自贸组织,还是灵活很多。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我国一直要在国际上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了吧,谁喊我们发达跟谁急,倒不是东方人谦虚,主要是有真金白银的利益在里面。
不过关贸总协定从一开始就有个基础,就是参加国必须是市场经济,因为西方受亚当斯密影响比较大,崇尚自由贸易,如果大家一起玩,那就得各凭本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没问题,但是你要是喊本国政府帮忙,那就坏了规矩。他们觉得如果国家调动资源,利用举国体制,很容易干翻其它国家那些自然生长的公司,形成垄断。
所以世贸组织的原则就是公司之间自由竞争,关税的事大家商量着来,但是国家不能干预。
有这个规矩,大部分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被排斥在世贸组织之外,我国也不例外(这个地方要敲黑板,这是我国后来进入各类经济组织的最重要的障碍)。
既然歧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只能走另外一条路。
冷战时期苏联是社会主义老大哥,信奉全世界工人阶级是一家人嘛,所以苏联也就拿出来了老大哥的样子,说一家人还分什么你我,咱们分分工,你们家的事我一块给你计划了,张三家气候好,你们就负责种地,李四家生产拖拉机,王五麻子搞定化肥,老大哥统一安排销售,原材料啥的咱们也统筹安排。好处是少了交易成本,统购统销嘛,广告费啥的都省了,毛病就是各个国家都给练废了,因为只要听话干活就行了,反正是大锅饭,自己根本没有上进的动力。
所以后来苏联一倒,社会主义大家庭就散了,原来工作都是老大哥给安排,老大哥没了,大伙就没了方向。而且原来各国的工业都高度专业化,没了经互会,你生产的东西没人买,标准又跟西方不统一,那只能烂自己手里了。所以苏联解体后,东欧那些国家过的一个比一个惨。
包括朝鲜也是一样,现在朝鲜穷的吃不上饭,但是冷战时期,朝鲜农业非常发达,机械化耕地那是常规操作,化肥什么的管够,村里早早就通了电,日子过的相当滋润。因为他在亚洲顶在冷战的最前沿,所以苏联一直给他输血,目的把朝鲜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给隔壁的韩国看。所以那个时候不是朝鲜人往韩国跑,而是大批韩国人越境跑到北朝鲜,希望过上奢靡的社会主义生活。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无论是关贸总协定还是经互会,其实质都是为了平衡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压低交易成本,本质上还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建群的目的就是在群内合理配置资源,只不过世贸组织的原则是国家少干预,企业之间自由竞争,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最后达到全球分工的目的;经互会简单粗暴,老大哥一人说了算,资源和分工统筹考虑,你们只管干活。核心还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延续。
我国开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属于谁都不待见的,因为走的是独立自主的道路嘛,美苏谁都不靠,所以世贸组织和经互会我们都没参加。70年代后期我们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了搞经济,开始学习西方,整个产业链也开始往西方靠拢,迫切需要融入西方的贸易体系中。
所以从1986年开始我们就积极谋求加入世贸组织。
事实上当时不加入也不行了,因为没在群里我们吃了很多亏。
比如纺织品是我们国家强项,但是欧洲人为了保护自己纺织业,强制给我国分配了配额,你往我这卖衣服,每年有上限,超过这个上限大门就关上了。
而且动不动就拿反倾销说事。欧美对倾销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产品有个标准价格,一般就是在本国的销售价,如果你在国外的售价低于标准价,那就是在倾销,就要罚你,具体方法就是征收倾销税,相当于名正言顺的设置了贸易壁垒。本来这个规则也还算合理,但是诡异的是人家有例外条款,如果你是非市场经济,那你的国内价格没有参考价值,应该由其它市场经济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定位标准价,这里面操作的空间就大了,基本上我说你倾销就是倾销,还不接受反驳,你要投诉,人家就说你没在群里,不用跟你解释细节。
投资也进不来。当时国门刚刚打开,西方人红色中国宣传了几十年,大家莫名的都觉得中国有种神秘感,那个时候来中国看看就算是胆子大的了,谁敢把钱投到内地。
所以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外资主要来自于港台商人,这些人大部分是福建广东那边下南洋的老华侨,有家国情怀,愿意为家乡做点事,所以积极回来投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改革开放首先从东南沿海开始的原因,那些华侨的祖籍在这儿,所以资金首先在东南沿海落地。
即便如此,走出第一步也很难,比如李嘉诚,当年领导人把他请来,待为上宾,希望他能带头为家乡做点事,不过老李转了一圈回去,再没下文了。倒是霍英东一如既往的支持祖国,开放的大门一打开,他就带着资金进来投资,后来霍英东去世,身上盖着国旗,那不是没有原因的。
那个时候很多项目需要大量启动资金,但是你不在群里,东西卖不出去,人家想投资也进不来,手里没有外汇,空有一身力气使不出来。
如果进了群就不一样了,相当于经过大家认证,有群规保护,人家投资也就没那么多顾虑了。
而且进了群,咱们就是群友了。以前有不地道的经常私聊恶心我们(比如反倾销),现在不行了,有事大家就在群里说,群有群规,你做事不讲究大家都看着。实在不行还可以找群主申诉(世贸组织有一个裁决机构,18年美国跟我们打贸易战,我们提出申诉,两次都判我们赢,美国耍赖皮,顶着不承认)。
还有个好处就是自动享受最惠国待遇。很多人觉得最惠国待遇没什么,美国给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是最惠国待遇,这“最惠“是不是有点廉价?
怎么说呢,你要从字面理解,确实也是这个意思,但实际上最惠国待遇体现的是公平原则,非常重要,要不然我国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很长时间。比如说大家都在群里,美国澳大利亚关系好,穿一条裤子,美国就找澳大利亚商量,你那铁矿石便宜点给我吧,群里卖500,你给我打个八折。澳大利亚说老大你说了算,我300卖给你。这时候中国就可以薅住澳大利亚的领子,不行,按照最惠国原则,你卖美国300,卖我也得300。
大家看到没有,最惠国的意思是,你给别人的优惠,必须共享给群里其它的群友,体现的是大家公平的原则,有最惠国待遇,别人不能为你单独设置贸易壁垒。
好处这么多,我们自然是很积极,从1986年开始就申请入群。但是过程非常的不顺利,一直到2001年才审批通过,中间各种谈判,人都换了好几拨。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事,为啥谈了15年呢?
其实这问题也可以换个问法,谈判免不了讨价还价,那是什么条件让双方谈了这么长时间呢。
原因有好几个,咱们一个一个谈。
首先是我们以什么身份参与世贸组织,前面说了,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有税收优惠,容许适当提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所以美国说你想进来也行,但是得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来。那我们当然不干了,我都穷成这样了,你从哪儿看出我发达了?所以大家围绕发达的标准一直吵来吵去,整体上就是美国人说你看你GDP高,中国说里面有水分,我支出还大呢。美国人说你看一年贸易量多大,钱收了不少啊,中国说我家里人多啊,一平均也就是温饱线了,巴拉巴拉的。我们现在讲大国自信,要放在当年“大国”和“自信”这两个词提都不敢提,当年的主基调是韬光养晦,核心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有钱也得捂在钱包里不能让人看见。
后来还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进入了,不过美国也留了活口,隔断时间就得重新盘一盘,啥时候发达了随时给你提高标准。
其次是开放农业和汽车业。这两个行业都是我国的弱项,汽车不说了。农业我国一直是小农经济,跟美国的大农场没法比,如果打开国门,分分钟被国外的挤兑死,而且吃饭问题无小事,如果农业被国外控制,命门就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这两个领域我们咬死不能完全放开。
扯了很多年,总算2001年入世的时候结果还不错,世贸组织容许我国给农业补贴8%。至于汽车行业,给了是15年的保护期,总算这两个领域都没丢。
最重要的是服务行业,银行、保险、电信、证券什么的。以我国当时的服务业水平,基本上会被国外碾压。国外的服务业发展了几十年,早就有了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套路,我们国家是刚起步,银行都是机关老爷风格,为了扶持国企还攒了一堆坏账。电信也不会玩,不知道用户就是资源,把电话费搞的死贵死贵,揪着一少部分有钱人使劲薅羊毛。这要是被外国电信进来,分分钟用低价给你把客户抢走,然后人家基站铺开,什么联通电信那就只能捡人家吃剩下的了,所以服务行业也不能完全开放,要把自己孩子保护起来。
还有金融,美国的意思是你得完全把金融放开,中国说开什么玩笑,98年金融风暴,东南亚被血洗就是因为没有金融管控,你要聊这个我掉头就走。
这儿就有个问题,啥叫金融管控呢?说白了就是不能随意兑换外币,这个东西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国际金融大鳄所有的玩法,都是基于自由兑换外币,掐住这个口就相当于断了源头,别管鳄鱼鲨鱼,都翻不起什么大浪。所以这个东西对金融安全异常重要,实际上一直到现在我国也没放开金融管控。
最后入世的时候,服务行业还是开放了,不过条约都没写死,都是些“有序开放“,”准许进入“之类的字眼,具体操作起来那就灵活掌握了,总体上是在可控基础上满足了世贸组织的要求。
说到这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实际上世贸谈判最后基本上是以我们胜利告终,要保的基本上都保住了。
那为什么谈15年,美国在2001年最终才松口呢。
不少人分析是911之后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到中东,为了争取我国在反恐上的支持,所以放我们进来。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美国确实碰到问题,但核心不是恐怖主义。
美国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开始就面临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从2000年到2002年 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78%。要知道,美国人的财富大部分都在股市里,股市崩了好多人就活不下去了。美国救市的常规操作就是量化宽松,也就是印美元。但是多出来的美元一定要有个出口,挤在美国市场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就跟2021年上半年美国这波通胀一样),如果把中国拉进世贸,中国的低端制造也就会承接这部分美元,危机可以自然过度。
所以911发生两个月后,就让中国入市了,原来僵持不下的条款也都模糊处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2001年之后,我国确实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汽车,2000年之前,只有桑塔纳捷达富康,戏称老三样。2001年之后各种新车型就陆续上市,先是新三样也就是凯越、伊兰特、福美来,后来是精三样,再后来车型太多,“三样”的说法就没人再提了,再看看现在,原来那几个三样基本都看不到了,车型多的让选择恐惧症们痛苦不堪。
投资也是,2001年之后欧美的投资才多起来,特别是像芯片、汽车这种高端工业慢慢起来,这都是入世的功劳,从这点上说,入世是我们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次成功尝试,而且我们确实从中受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