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是谁发明了上学这件事儿(是谁发明了义务教育?)

世界上最盼望开学的一群人是谁?过去我可能回答不了,但是现在上网上去看看,肯定是家长们,放寒假了,最近那些孩子们又回到了家长们的身边。于是家长们的受苦受难的日子又来了,所以他们盼着开学。

上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人生阶段,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写到法律里,雷打不动。但是您知道咱们司空见惯的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吗?这个时间距离今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两百多年,这个制度诞生于19世纪初的普鲁士,而这个制度的出现也让普鲁士这个国家由此发生了转折。

在讲到普鲁士的教育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国家。我曾经听朋友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其他的国家都是一个国家拥有一个军队,而普鲁士则是一支军队拥有一支国家。而伴随着普鲁士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个词叫做军国主义。

丘吉尔就曾经评价过普鲁士是万恶之源,那么究竟这普鲁士是不是军国主义?咱们今天不去讨论放在一边,但这个国家确实是由一支军队建立起来的,那就是著名的条顿骑士团。这个条顿骑士团又是一个什么组织呢?打个比方来说,他有点像少林武僧,就是教会旗下的武装僧侣。

骑士团诞生于十字军东征期间,他的目的当然就是用来打仗了。这里边比较著名的三支是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这个条顿骑士团主要就是由德意志的骑士组成的,他们主要的领地就在普鲁士地区。后来马丁路德搞宗教改革,天主教在欧洲的威望一落千丈。这条顿骑士团一看,机会来了,迅速跟罗马教廷做了切割,改信了。新教骑士团也摇身一变,变成了普鲁士公国总团长,出任公国的大公,普鲁士就这样诞生了。所以我们说普鲁士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这么说没啥毛病。

而这种建国方法呢?当然就让这个国家多多少少带一点军队的色彩,比如说有严谨的秩序,比如说强调集体主义和执行力,这些都是军队的特点,这也成为了我们今天对于德国人的一般看法。除了军队色彩之外,这个国家也受到了新教理论的影响,讲究刻苦工作,勤俭节约。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军队和宗教作为塑造德国人性格的两个精神来源。

这样一个国家,从建立开始,用现在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特别能打。不过打仗是要花钱的,尤其是像普鲁士这样一个军队,占人口比例是欧洲第一的国家。他靠什么来养活这支庞大的军队呢?这就有意思了,如果严谨和集体主义是普鲁士人的一面的话,那么他们的另一面则是宽容,和后来那个民族主义德国不一样,普鲁士是一个非常宽容和多元的国家。首先,不管你是什么种族,只要你遵守普鲁士的法律,你就可以成为普鲁士人。当时全欧洲都在排斥的犹太人就被普鲁士给接纳了。

谁都知道犹太人会做生意,所以普鲁士的经济也就跟着腾飞了。当然犹太人们也想不到,一百多年之后,这儿成为了他们的地狱。其次,虽然普鲁士信仰新教,但这儿不干涉别人的信仰自由,这就引来了很多在其他国家呆不下去的异教徒。而这些异教徒人群当中又不乏能工巧匠,这就为普鲁士带来了大量的人才。普鲁士宽容到什么程度呢?有这么一个哲学家叫费尔巴哈,他本职是普鲁士大学里面教神学的老师。然而这位费老师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竟然在神学院里边宣扬无神论,这是什么概念呢?这要是放在中世纪的欧洲,他很可能就被宗教审判所给烧了。

但是放在普鲁士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是有惩罚的,只是这个惩罚令人匪夷所思,既然您宣导无神论,那您就别教神学了,您去教哲学,你看这就结束了。所以您看这个普鲁士事实上呈现出了一种宽容,而塑造了这个宽容的普鲁士的人是谁呢?就是著名的斐特列二世,人称斐特列大帝。他始终强调国家是第一位的,而国王不过就是国家的仆人,这就是所谓的国家主义。

除了是一位优秀的国王之外,斐特烈大帝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比方说他开创了一种军队训练方式,把军队分成两支,一支扮演敌人,然后来演练战略战术,另一只扮演自己和这敌人来进行对抗。你听这个很熟悉,对,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军事演习。

这样的普鲁士军队有多能打呢?我们可以用著名的七年战争来说明。那是一场普鲁士和英国联手对抗法国、奥地利和俄国等国家的战争。但其实英国人隔着海峡,他帮不上什么忙,所以不如说是普鲁士单挑整个欧洲大陆。这场仗因为打了七年而得名,最终普鲁士打赢了。在这场战争当中,普鲁士人开创了集中优势兵力,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战法,避免多线作战。后来德国在一战、二战中仍然延续了这样的战术。

然而,不可一世的普鲁士终于迎来了更强大的对手,那就是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拿破仑这支军队之所以能打,不仅仅因为拿破仑是一个军事天才,还因为这支军队和其他的国家的军队就是不一样。其他国家的军队是国王和贵族的军队,而拿破仑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这个战争动员能力就完全不一样了。普鲁士人是全国人民养职业军人,而法国人是全民踊跃参军就不一样的。而且在战略战术上,普鲁士军队也落伍了。首先他们的指挥官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可能是沉稳,但是冲劲儿跟年轻人根本比不了,而拿破仑的军队军官都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

从打法上再来看,法国军队也比普鲁士军队灵活多了。普鲁士军队的那些士兵还傻乎乎的排着横排,往前冲的时候,法国军队就已经化整为零,散到各地去了。所以一个耶拿战役打下来,普鲁士惨败法国,甚至攻入了柏林。痛定思痛,普鲁士人决定改革。首先来说,军队要年轻化,七老八十的老将军们,你们该退休就退休,给年轻人腾地方。这战术也不能再那么僵硬了,要灵活多变,尤其是如今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大混战。这指挥官已经指挥不过来了,所以要发挥基层战士的主观能动性,最好在每一个战斗序列里都有一个参谋人员。如果每一个士兵都能理解和执行战术,那就更好了。

那么怎么实现这一点呢?这就得整体提升整个国家的知识水平,怎么办?办教育。但是刚刚战败的普鲁士,那是穷的叮当响。可他们下定决心,我们勒紧裤腰带也得办教育。那个时候的国王斐特烈三世,他就说了,正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

我们说了半天,终于说到了普鲁士的教育,前面也讲过了,如今的义务教育就是普鲁士人发明的。其实另外一个教育系统也是他们发明的,那个是职业教育。

当孩子们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一部分孩子就去读高中和大学继续深造。而另外一部分孩子则去读职业技校,这就是德国教育的分轨制教育。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除此之外,普鲁士还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过去的欧洲大学主要教神学、哲学和文学,而普鲁士在大学里又加入了理工科。这样一番改革下来,普鲁士的文盲率被压缩到了10%以下,而当时英国的文盲率则在30%左右。

教育的普及也重塑了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正所谓不怕士兵会打架,就怕士兵有文化。当指挥官的战术能够无障碍的传递到军队的每一个层面,而且被不打折扣的执行。这个战斗力可就太可怕了,更为可怕的还不是军队战斗力的提升,而是这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明显提升。大学教育为普鲁士,尤其是后来的德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如果说过去德意志地区盛产哲学家和音乐家的话,那么在这之后,德意志地区就成为了科学家的摇篮。什么爱因斯坦、普朗克,这些都是德国人。

到了20世纪初,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大约是英、法、美三国的总和。而系统性的职业教育,则为普鲁士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熟练的手工艺者,这就为德国制造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一谈到德国,就会想到发达的制造业,就会想到工匠精神这个词。这些都得益于当年普鲁士的教育改革,而通过教育、军事和政治上的一系列改革,普鲁士终于成长为整个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